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使命召唤科技 > 三角洲体系

三角洲体系

作者:147小编 时间:2025-03-28 阅读数:5 +人阅读

(=^ω^=)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环球地科

三角洲体系最主要的沉积特征,是在平面上具有三带,即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垂向剖面上具有三层结构,从上而下,也是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根据分布位置、沉积环境和三层结构发育程度的不同,三角洲体系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表3-2)。

1.普通三角洲相

普通三角洲相位于河湖过渡带及浅湖环境,面临深湖区,多发育于大型坳陷湖盆的轴向部位。如松辽盆地北部晚白垩世沉积体系中的三角洲相(图3-21),以及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三叠统、柴达木盆地东部第三系和渤海湾盆地下第三系东营组发育的三角洲相等。

(1)三角洲平原亚相

从河流下游第一个分流点至湖岸为三角洲平原亚相,由分流河道及河道间沉积微相组成。分流河道具向上变细沉积层序,和河流沉积相似,但粒级较河流沉积细。下部以大型槽状、楔状交错层理为特征,上部具小型交错层理及波状交错层理。平面上分流河道砂体为放射状,横剖面上是透镜状体尖灭于分流河道间微相中。分流河道间微相由泥岩、碳质泥岩或杂色泥岩所组成,含植物根系。

(2)三角洲前缘亚相

三角洲前缘亚相分布于湖泊浅水区,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和席状砂三个微相。水下分流河道是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向水下的延伸部分,其沉积特征类似分流河道,但颗粒较细。水下分流河道间为灰色、灰绿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常含生物潜穴及瓣想类、腹足类、介形类等化石。

河口砂坝主要发育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入湖的河口处。在水退期,分流河道及河口不断向湖延伸,在垂向剖面上形成一个向上变粗的河口砂坝层序:下部为灰绿色泥岩与粉砂岩互层,发育水平层理及透镜状层理;中部为块状层理及平行层理中细砂岩;顶部为低角度至高角度斜层理中粗砂岩。

薄层席状砂则是当分流河道进入水下,其河道口的沉积物、受湖水改造而形成,具不明显的反递变层理特征。

(3)前三角洲

前三角洲为暗色泥质沉积,常含浊积砂岩透镜体。实际上属于湖泊体系

应当指出,普通三角洲沉积垂向层序受湖水面升降变化所影响。在水退期,河流向前延伸,以前积作用为主,垂向上自下而上形成前三角洲一三角洲前缘一三角洲平原层序。如渤海湾盆地下第三系东营组(图3-22)。在水侵期,河流向后退缩,以退积作用为主,三角洲前缘中以水层发育。

扇三角洲垂向剖面结构的突出特点是冲刷面发育,包括三种类型:①出现于水下分流河道砂岩段内部,代表多次阵发性洪泛事件形成的河道砂岩的叠加;②与下伏河道间泥岩呈突变接触,反映河道的侧向摆动;③与下伏河口砂坝的侵蚀接触,反映水下分流河道向湖延伸。多种类型的冲刷接触,反映坡降陡、流量大及阵发性沉积作用的特征。

在岩心剖面中常见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不完整层序。有的缺少完整层序中的上部层理构造组合,而以多次冲刷叠置砂砾岩段为主,这是近源河道中心部位沉积特征;有的缺少层序中下部层理构造组合,以各种中小型交错层理砂岩为主,这代表了河道侧缘沉积特征。

水下分流河道间的水下隆起,发育缅滩和砂泥滩,以后者为主,沉积剖面呈砂泥岩薄互层。在砂质浅滩中,以细粒级的细粉砂岩为主,有时见有少量缅粒,偶见分散状细砾岩,层理构造较为简单,主要为小型板状交错层理、透镜状层理和爬升层理及变形层理。在泥质浅滩中,受季节变化影响的水平纹层十分发育。在层面上生物化石含量丰富,常成层出现。此外,尚见波痕及水下收缩痕等。

在断陷湖盆陡坡带河道常有多个入口,往往分布多个扇三角洲体,相互叠置成裙边状扇形带。在扇体之间为水下隆起浅滩或支流间泥湾区。平行水下分流河道方向的扇三角洲横剖面呈楔状体,最大厚度位于断槽带中。相带分布受陡坡带地形的控制。陡坡带常是由一组平行凹陷并向凹陷倾斜的断层组成的若干断阶,高台阶为扇三角洲平原区,中低台阶为扇三角洲前缘区。主断裂下降盘出现深水区,发育深水浊流沉积,形成扇三角洲一湖底扇充填形式,递变层理发育,如百色盆地北部陡坡带。

3.辨状河三角洲相

根据A.Holmes(1965)提出的扇三角洲的定义,扇三角洲为从邻近高地直接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因此,在中国以横向辫状水系发育为特征的陆相盆地中的若干湖泊三角洲,应属辫状河三角洲类型,即辫状河入湖形成的三角洲。例如,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上白垩统青山口组和姚家组,渤海湾盆地箕状断陷斜坡带沙河街组(E₂-15),以及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南部斜坡带中侏罗统都发现这种沉积。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英台辫状河三角洲长130km,宽60km。从近物源区至湖盆中心可以划分为6个相带:冲积扇一辫状河一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一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一前三角洲一半深湖及深湖。冲积扇为砂、泥、砾石混杂的泥石流堆积,其上的辫状河道由砾岩、砂砾岩及河道间紫红色、杂色泥岩组成。该相带宽1~15km。瓣状河三角洲平原宽2.5~10km,由辫状河道及河道间沉积组成。前者为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及红褐色块状泥岩组成的正韵律,具板状、楔状和槽状交错层理;后者由灰绿色、紫红色泥岩组成,含植物碎屑。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宽35km以上,向陆一侧与三角洲平原相接,向湖一侧插入前三角洲泥岩中。近岸水下辫状河分流河道是水上辫状河向水下的延伸,向湖方向不断分叉成网状,其岩性组合为砂岩、细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灰色泥岩不等厚互层,组成反韵律及复合韵律。常见槽状、楔状、中小型板状层理、平行层理、波状层理、水平层理及同生变形层理。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的中侏罗统三间房组辫状河三角洲,其物源来自南部觉罗塔格山,充填形式为冲积扇一辫状河三角洲。瓣状河冲积平原发育向上变细的块状砾岩、砂砾岩及紫红色、杂色泥岩层序。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中下部以含砾砂岩、中粗砂岩为主,常见块状层理、洪积层理及板状交错层理;上部为细砂岩、粉细砂岩,发育波状交错层理和水平层理,灰绿色泥岩中含有较完整的植物根系。三角洲前缘沉积以辩状水道的延伸为主,其粒级较前者细,河道间泥以含生物扰动层为主要特征。向上变粗的河11坝沉积比例较小。由于湖平面频繁升降,辩状河沉积为后期湖侵泥岩所覆盖

css button

去购买同款透视

安卓透视科技

苹果透视辅助

标签:

科技与狠活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